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新开放的北区场馆负二层中央展厅内股市怎么加杠杆交易,以“骧腾百世”为主题展示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北祭坛两侧的六件大型骏马浮雕石刻,即著名的“昭陵六骏”。兴庆玉龙寒自跃,昭陵石马夜空嘶——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走进展厅,迎面的墙壁上,描绘了昭陵北祭坛遗址,坐落于九嵕山主峰北麓。在荒草中,历经沧桑,六骏石刻分列于献殿两侧。它们刻立于唐贞观十年(636年),纪念唐太宗征战疆场所骑的六匹战马,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1914年,“飒露紫”和“拳毛騧”被盗,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1918年,美国人毕士博准备盗走其余四骏,将石马碎成数块装箱进行运输时,被当地人拦下来,暂存陕西图书馆。
展开剩余74%1953年,在西安碑林成立陕西省博物馆,接收四骏石刻,进行拼合修复。1961年4月,根据照片和拓片,石刻工艺师谢大德复制出“飒露紫”和“拳毛騧”。如今,六件骏马石刻并排陈列于展厅之中。
1.飞驰的战马:见证奔腾的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开疆拓土的时代,当时的马文化体现了这种蓬勃进取的精神。马不仅是实用的交通工具,更是时代风貌的象征,展现大唐盛世的辉煌。
唐代马的角色多元,除了传统的战马外,还有放养马、载人马、仪仗马、舞马等,马球运动和骑马狩猎是贵族最喜欢的活动。在唐代陶俑和绘画中,都可以看到马的形象,膘肥体壮,气度非凡。
2.凝固的石马:走向神圣的符号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通过政治实践和文化策略,将自己塑造成伟大的帝王形象。营建昭陵,竖立六骏,宣扬唐太宗的丰功伟业,以具象化的符号构建起“天可汗”的天下秩序。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东征西讨,削平群雄。李世民历经浅水原、柏壁、虎牢关、洛水等决战,击溃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势力,在最关键的时刻,都有骏马的身影。
3.永生的六骏:跨越时空的生命
唐朝灭亡后,一千多年里,风雨侵蚀,地震破坏。但是,在当地官府和百姓的悉心保护之下,昭陵六骏从未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昂首屹立,奋蹄飞奔。
作为唐代马文化的核心符号,昭陵六骏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印记,成为“贞观之治”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历代文人墨客以昭陵六骏为题材进行创作,追忆太宗的文治武功,赞美六骏的英勇无畏,临摹石刻的艺术形象,注入旺盛的生命活力。
发布于:陕西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配资炒股开户_股票杠杆配资网_实盘股票配资操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