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过后股市配资是怎么回事,淄青节镇雄在齐鲁地区坚守了近六十年。在其鼎盛时期,控制了十五个州的广袤土地,兵力超过十万大军,被誉为天下诸藩镇中“最为强大”的势力,一时风头无两,辉煌异常。
淄青节度使的前身,是唐玄宗时期建立的边防体系中十节度经略使之一的平卢节度使。该节度使设立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驻扎在营州,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和安东都护府,兵员总数达37500人。首任节度使由张敬忠担任。
朝廷设立平卢节度使的初衷,是希望其与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后改称范阳节度使)形成互为掣肘的局面,协同构筑东北边防体系,管理和镇压边境的室韦、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以确保边境的安定。
作为东北边疆的重镇,平卢节度使所辖区域不仅包括中央直属的营州,还辖有辽、燕、归义、顺化等羁縻州,以及松漠、饶乐、黑水、忽汗等羁縻都督府,兵力布置大致如下:
首先,平卢军驻扎在营州,人数约16000,战马4200匹,占据全军的四成以上兵力,战马数更是达七成以上,堪称绝对主力。
展开剩余87%其次是卢龙军,驻地在古孤竹国旧地,兵力约10000人,战马约500匹,地位仅次于平卢军。
第三是安东都护府,原设于平壤,主要管理高句丽故地,后来迁至辽东,最终移至辽西旧郡。其下辖怀远、保定二军和安东守捉,统辖兵力约8500人,战马700匹。
最后是各守捉,即驻防城镇和营地,地位低于军但高于镇。平卢节度使统辖燕郡、榆关、汝罗、怀远、巫阁、襄平、安东七守捉,尤以榆关守捉最为重要,兵员3000人,战马100匹。
虽然平卢节度使最初只是军职长官,但通常由营州都督兼任,同时兼管度支、营田、转运等职务,集军事、行政和财政权力于一身。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平卢节度使的王斛斯还兼任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处置使,掌控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外交事宜。至安禄山接任平卢节度使时,他更兼管管内采访处置使,直接掌握了平卢境内的人事与监察权。
安禄山的崛起与名将张守珪密切相关。开元二十年(732年),薛讷之弟薛楚玉出任幽州节度使兼平卢节度使,但其任内唐军对契丹的一次进攻惨败。形势危急,唐玄宗启用张守珪为幽州兼平卢节度使。
张守珪执掌幽州后迅速扭转局势,多次击败契丹首领可突干,并策反其竞争对手契丹大将李过折,发动兵变斩杀契丹王屈烈和可突干,铲除了契丹内部势力,稳固边境。
然而,张守珪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提拔了安禄山。安禄山早年因通晓边疆各族语言,担任互市牙郎这样的小吏。一次他因偷羊被捕,张守珪下令处死。行刑时,安禄山高呼:“公不欲灭两蕃邪?何杀我?”这句话激起张守珪的爱才之心,不但赦免他,还提拔为捉生将。
安禄山在军中表现突出,熟悉边境地形,擅长以少胜多,“擒贼必倍”,快速升任偏将。他性格狡黠,善于揣摩人心,深受张守珪器重,不久被收为义子。由此,安禄山不断晋升,最终独当一面,成为唐玄宗倚重、怀抱“吞四夷”大志的重要边防将领。
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正式任平卢节度使,成为朝廷的封疆重臣,开始长达十四年的统治。在任期间,为赢得战功和皇帝宠信,频繁挑起与契丹、奚族的战争。唐玄宗被他的表象蒙蔽,认为其勤勉忠诚,屡立战功,因而大加宠幸和提拔。
至天宝十载(752年),安禄山已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然而正是这位被玄宗信任的蕃将,后来却成为唐朝衰败的导火索。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率领所部兵马及罗、奚、契丹、室韦等族兵力共计十五万,宣称拥有二十万大军,于范阳(幽州)起兵叛乱。他在调遣精锐部队南下之际,安排范阳节度副使贾循镇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卫平卢,别将高秀岩驻守大同军。
然而,平卢节度使辖下的军队除部分跟随史思明叛变外,多数仍忠于朝廷。吕知诲受任后不久,忠诚的平卢游奕使刘客奴联合先锋使董秦等将士发动兵变,诛杀吕知诲,并与安东都护府大将王玄志密谋合作。
朝廷得知刘客奴起义后,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赐名刘正臣,同时任命王玄志为安东副都护、保定军使兼营田使,董秦为平卢兵马使。
刘正臣以为叛军主力转移,兵力必然空虚,遂引兵攻打范阳。平卢军初战告捷,未料史思明率军北返范阳,反将其击溃。平卢军遭重创,7000余将士阵亡,元气大伤。刘正臣被叛军毒杀,随后王玄志接管军务。
当时,平卢镇孤立无援,被叛军围困。营州附近虽有电田,但粮食产量不足,需从河北调粮。陆路受叛军控制,粮食只得经由登州,通过海路运输,运输规模庞大,一次可达三四万石军粮。
为重建粮道,至德二载(757年)初,王玄志命兵马使董秦率军3000人连同大将田神功、邢君牙、阳惠元、李惠登等人,从雍奴渡海至河北,连克拔鲁城、河间、景城三地,收缴粮资补给军队,又攻占平原、乐安两城,逐步稳固防线,恢复海上补给。
乾元元年(758年)二月,朝廷正式任命王玄志为营州刺史兼平卢节度使。但当年冬季,王玄志病逝。朝廷派遣使者慰问军士,并观察拥立新节度使的动向。
大唐府兵制崩溃后,戍守兵多从当地及周边地区招募。平卢地处高句丽故地,因而高句丽遗民众多,且尚武无部落组织,成为戍兵主要来源。高句丽人势力逐渐壮大,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武人集团,领袖为侯希逸和李怀玉。
李怀玉觊觎权位,担心朝廷选立王玄志之子为节度使,遂先下手谋杀其子,依仗武力拥立表兄侯希逸为节度使。彼时安史之乱未平,朝廷为避免纷争,顺应军中意愿,任命侯希逸为平卢节度副使,正式开启节度使由军士废立的先例。
侯希逸继位后,秉承朝廷期望,激励军士继续抗战,多次击败叛军部将向润客、李怀仙等。侯希逸等始终效忠朝廷,与安禄山对高句丽族的打压有密切关系。安禄山起家于平卢镇,宁用奚、契丹等游牧民族将领,压制高句丽人的晋升,令他们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高句丽军对安禄山怀有敌意。
尽管平卢军有效牵制幽州叛军,但形势愈加严峻。乾元元年九月,时任德州刺史兼平卢兵马使董秦奉命率兵赴相州参战,离开德州腹地,导致海上补给线再次断绝,平卢节镇陷入孤立无援。
连年激战使平卢军元气大伤,同时奚族乘机不断侵扰,令军队顾此失彼。侯希逸率领将士反复权衡后,决定战略转移。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侯希逸率2万余将士及10万家属从营州出发,南迁途中突破叛军李怀仙的围追堵截,抵达海岸,兴建渡船,冒险渡海至青州。过程中,众多将士英勇牺牲于波涛之下。
平卢军继续北渡河水,抵达兖州,与田神功、能元皓两军会师,最终顺利完成战略转移。
能元皓原为安禄山部将,后被安庆绪任命北海节度使,乾元元年携淄、青二州归顺朝廷,任河北招讨使、兖郓节度使,屡次击败史思明父子进攻。
侯希逸抵达青州后,获任青密节度使,次年五月加任平卢、青淄六州节度使。由于仍保留平卢节度使名号,故往后多称“平卢、淄青”节度。此后,“淄青节度”皆带有平卢名号,成为历史传承。
平卢镇的南迁彻底改变了东北亚局势,自此唐朝失去对该区域控制,契丹、奚族趁机南下,占据并日渐壮大,最终成为东北亚的重要力量。
不过,平卢军南迁极大增强了朝廷河南方向的战斗力,有效遏制了官军在邙山之战中的劣势。加之李光弼出任河南副元帅时已失去朔方军兵权,其掌兵薄弱,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三人成为其倚重支柱。
平卢军南下不久,淮西节度使王仲升于申州战败被俘,淮西震惊。李光弼紧急调动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合兵攻打汴州,迫使叛将史朝义回援,化解危局。
随后田神功在宋州大破史朝义军,河南战局趋于稳定,官军发起大反攻。
宝应元年(762年)九月,新帝唐代宗任其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任副手,在陕州集结各道节度使及回纥兵马。诸路大军陆续出征,讨伐史朝义。
侯希逸与诸军共讨史朝义后,返回青州。朝廷嘉奖其战功,晋升检校工部尚书,赐实户,画像列于凌烟阁。凌烟阁中画像为武将所罕见,显示朝廷对其高度评价和尊崇。
当时淄青镇辖淄、青、齐、沂、海、密六州,素有“齐带山海,膏壤千里”美誉,人口密集。开元末年,六州户籍约268000户,居民约152.8万,占全国人口3.2%左右。
该地为传统农业重地,土壤肥沃,河流密布,水利设施完善,是唐朝重要粮仓。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全国米价约13文/斗,而青齐地区仅3文一斗,反映出极高的粮食产量。
此外,这里也是纺织业重镇。自汉代起,齐地即“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至唐代更盛,北海(青州)绢布誉满全国,出产的仙纹绢更是专供皇室的贡品。
青州、海州还股市配资是怎么回事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配资炒股开户_股票杠杆配资网_实盘股票配资操作观点